童年往事七 早早出阁的大姐

2020-11-28 云天 家事叙叙

       我家祖辈两代单传,大姐身为长女,一出生就自然得到全家人的喜爱。两年多后迎来新中国成立,所以是长在红旗下的一代。追求平等的新时代妇女解放运动,给大姐开劈了一条广阔的发展道路。

       大姐八岁入学,十三岁小学毕业,随即考入柏林三江口新设立不久的一所农业中学。农中结业那年,大姐正好十六岁,她因各方面的良好表现,被自己的母校一一柏林完小聘为代课老师。 那个时候,正是美丽的大姐含苞待放之季,加上活泼开朗、随和的性格,在本来女生就很少的校园内,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。也许是近水楼台先得月,或许是性格特质的吸引,不久后,身为学校同事的青年男教师"周老师"便与大姐在交往中擦出爱的火花,公开热恋了,浇灭了当时不少青年才俊的爱恋之心。

       说起来,大姐与周老师恋爱交往应该属于那种郎才女貌型。周老师从师范学校毕业,个子高大,戴一副眼镜,虽然穿着很随意,但却是一身才气。除了教学,吹拉弹唱,投篮跑跳,样样是高手,是当然的学校球队教练。另外,周老师还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,无论正楷还是行书隶书,可登当地的大雅之堂。 自然这位周老师后来成了我的大姐夫。说大姐早早出阁,并非是说她出嫁年纪小,她当时虚岁十八,符合当时那个年代的社会婚嫁习俗。主要是说我出生时,大姐已经出嫁,并刚刚怀上孩子。

       那年冬月,她们的第一个孩子顺利出生,那时农村"四清"运动正如火如荼,为纪念这个伟大时代给他们的大女儿特取名"四清“。这个时候,大姐也早已成为有编制的民办教师,在圆木岭"小学教书。记得“圆木岭"上满是葱郁的松树,应该还有楠木树,因为后来那个大队改称"楠木"大队,村小学也改称"楠木小学”。圆木岭是一道高高的山梁,梁顶平洼处是周老师的老家,也是大姐与姐夫安家之处。楠木小学就坐落在山梁脚不远的公路边。大姐一边在离家三里远的楠木小学教书,一边带孩子,自然也有领导照顾之意。

       在我童年记忆里,大姐常带着孩子来娘家玩。据说,小时候还是奶娃娃的我特别能让人,我能放下母亲的奶头,甘愿让小"四清"去吮吸,而自己不哭不闹。后来与四清玩耍也常是让。可能从小我就被灌输“你是小舅舅,她是外侄女,你大些要让人"呵呵,反正我也很乐意,稍大一点更明白只因我们是亲人。

       我们一直称姐夫为"周老师",大约是习惯了这一叫法,上面的哥哥姐姐都这么叫,我也不能例外。再说,周老师也一点不介意,来我们家也随意,父母也沒特意当客人对待。我记得小时候有那么两次,周老师和大姐带着孩子刚到我家便主动说煮嫩包谷条子(玉米棒子)吃,这自然是最简单的食物和煮法,只因不想麻烦父母大人。饭后,周老师常有个小嗜好,就是躺在凉椅上,让我用手指刮他的脚板玩。

       学校教育工作是一个萝卜一个坑。大姐生孩子带孩子那段时间,课却不能停,不得巳二姐还去代了一段时间的课。待孩子稍大一点,大姐回到学校,一年多后,大姐怀上第二个孩子,欣喜地体会着孩子在腹中一点点长大,但孕后反应特别厉害,上课难免受影响。这给大姐出了一个大难题。是要个人前程还是要孩子?看着大女儿不到两岁,也嗷嗷待哺,大姐与姐夫商量,决定离职回家。这是多么大的爱呀!难怪说世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!

       六八年已进入文革动乱时代,大姐的大儿子出生,可能因羡慕解放军生活稳定、受冲击少特给大儿子取名"兵"。一年后,二儿子"建"出生,大约是纪念建国二十周年之意,也有寄孩子健康成长的心愿。三年后,三儿子“勇"出生,"勇“之意,难道是寄意孩子勇敢? 周老师也是一个很有责任心、粗中有细的人。

      记得四岁那年,母亲生了小弟弟"波"不久,带着我和弟弟去大姐家耍。那个时候大姐的大儿子才几个月大。应该是暑假吧,周老师也在家。母亲见弟弟一夜不吃奶,也不哭叫,有些着慌。周老师看弟弟脸色有些乌紫,叫声不好,急忙到院里的李姓队长家开了证明,抱起弟弟,领着姐姐两人跋腿直往圆木岭下几公里远的一所部队医院跑。用姐姐后来的活说,为抢时间,他们是见坎儿跳坎儿,见沟越沟,跑得上气不接下气。到达医院时汗水湿透了全身。由于有贫下中农的身份证明,军医们热情地接诊,口里大喊“快输氧,快输氧!"弟弟的命就这样被保住了。本来,我们家成分是中农,周老师家是富农,只因周老师急中生智,也因着他的好人缘,才开出了贫农身份证明,否则,我弟弟性命不保。

       后来,孩子们大一点,大孩子上学读书,小孩子送到我们家照看,姐姐开始出来工作了。那时周老师已调入清河区中学,后来还兼任区中学伙食团长。姐姐也顺理成章地当了学校的炊事员。姐姐从小就跟厨师母亲学了厨事,后来慢慢练习创新,厨艺很高,她做馒头包子,不用火碱,只用人工就能做出白皙绵软的口味;手工面筋道;油炸的稣肉色泽金黄,里面肉不柴,外面粉壳泡稣喷香;一个鸡蛋能蒸出一碗蓬松、嫩软爽滑的蛋羮,叫人垂涎欲滴。。。。。。

       别小看炊事员一职,在那个物质贪乏的年代,可算是肥差。俗话说,没有饿死的厨子。更重要的是,容易弄到麦麸皮。我家每年的农历二三月是缺粮季,大姐他们给我们家买来的麦麸皮有了大用场,搀合一点面粉可作主粮,就是光麸皮也能烙饼子和做馒头,就这样助我们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饥荒年。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 看着自己的孩子一个个长大成才,又成家立业,应该是大姐的最大心愿,也是大姐一生最大的事业!遗憾的是,大姐夫妻二人,英年早逝,最后以一首天籁之音巜梁祝》,祈祷他们在地愿做连理枝,在天化作比翼鸟!!

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 更多内容详见蓝天的记忆

标签: 往事 恋爱 童年

  • blogger
分享本文至:
Powered by emlog 非经营性网站《蓝天的记忆》版权所有蜀ICP备2020028129号-1 site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