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年往事十八 小制作与角色秀

2021-5-2 云天 家事叙叙

 

       童年是天真的,也是好动的。小时候战斗影片看多了,手枪、机枪,炸弹、坦克等武器,自然成了我和小伙伴手工制作的主要对象,在田里玩泥巴时能捏出各样造型;电影中的那些典型人物形象也不时在眼前浮现,心底会萌生出一种表演的冲动。于是,电影人物角色秀,成了我与小伙伴们玩耍较劲的一种重要内容。

     不知是坏人角色太好演,还是那种贼眉鼠眼或狼狈不堪的标签式人物形象太好笑,反正我们模仿的大多是坏人,就是片中的反面角色,比如《地雷战》、《地道战》等片中的那些鬼子军官和翻译。然而,要想扮演得像模像样,首先需要道具的支持。

      想不到那时我们还有点制作的天赋,做简单的道具,差不多是信手拈来,比如日本鬼子军官的指挥刀,往往就地取材,拿刀破竹筒后的宽竹片,约几尺长,寸许宽。眼镜呢?制作起来也简单,夏天有打高粱后剩下的高粱杆,选择细高粱杆,将高粱杆的皮剥去,剩下的高粱杆肉,截成不同长度的段,再用从竹子剥下的一层约半尺长、米粒宽的表皮,成圆形插接在高粱杆肉上的两端,就成两个圆镜框,最后在左右两个镜框的边沿,用竹皮与细高粱杆肉插接,成眼镜架子,这样一副眼镜就做好了,自然这眼镜是没有镜片的。

      有了眼镜这样的道具,演那个《小兵张嘎》中的胖翻译官,还是绰绰有余的,不过表演带有随意性,一般就一个片段。比如胖翻译官在小摊上白吃西瓜那一幕,如此扮相,加上胖翻译官边啃西瓜,边吐籽儿,还摇头晃脑地、很是不屑地嚷嚷那句我们耳熟能详、经常学舌的话“呸!老子下馆子都不用花钱,吃几个破西瓜还要钱吗?”如此一演,大概就有三分像了。

      记得小时候最成功的一次,应该是上小学三年级那次,自己扮演鬼子军官,除了与伙伴们那千篇一律的指挥刀与眼镜外,自己还创造性的做了其它道具:用一顶破草帽,裁去周边,剩下一个帽顶子,充作军帽戴在头上,再刮锅底的墨灰,在自己鼻下抹下“八”字,成两道小胡子。当自己出现在小伙伴面前时,果然赢得伙伴们的一阵喝彩:“哇,太像了!”。

      当时,自己心里像喝了蜜似的,有点小成就感,也倍受鼓舞,立马竖起“指挥刀”朝前方一举,口中高喊着从电影中学来的、自己也不明白什么意思的鬼子话“猴子嘎哏!”,小伙伴们立即明白,也一起高喊“冲啊”、“杀呀”乱斗起来,自然没有一点章法,谁输谁赢也不打紧。

      当我们一路高喊着冲到隔壁学校的时候,热情却被邻舍大妈的一句话给浇灭:“哈,活像个鬼王一样!”

       唉,大人们怎么就这样不欣赏,不懂我们呢?

标签: 心情 童年

  • blogger
分享本文至:
Powered by emlog 非经营性网站《蓝天的记忆》版权所有蜀ICP备2020028129号-1 site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