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年往事二十四 “七月半”家祭

2022-7-14 云天 家事叙叙

       童年记忆中,家乡最隆重的节日,除了春节,应该算是农历七月十五祭拜祖宗的日子,平时年轻人常戏说是“鬼节”,老人则称为"七月半”。

       很小很小的时候,难得清闲下来的母亲,坐下来休息时,就会教我们唱那首百唱不厌的童谣“虫虫虫虫飞,飞到菜园里,拣个钵钵蛋,宝宝要吃,妈妈要看,婆婆留着过月半。”一边唱,一边用两根手指比画“飞”的动作,那情景现在还生动地定格在我脑海中。那个年代,有饱饭吃就很不错,吃鸡蛋(钵钵蛋)也很奢侈。所以,想吃啊,就等过“七月半”吧!瞧,这胃口吊的真远!

       其实,我们小孩特喜欢“七月半”,不仅能吃上蛋,还能开荤,吃上鸡肉、猪肉等肉类美食。祭拜祖宗,是家庭大事,祈求祖宗保佑子孙诸事顺利,谁敢不诚心把家里最好的东西奉献出来敬拜? 

       祭拜的过程,现在看来是繁琐的,也是隆重的,光是准备都要花一番功夫。先说准备的用品“钱纸”,据说那是“祖宗”们要在阴间使用的纸币,可马虎不得。纸是粗加工的淡黄色草纸,必须用“钱证”在草纸上钉出“证”印,否则就是废纸一张,祖先们在阴间使用不了。

       “钱证”是一个约五寸、宽约两指,宽的底端弯成“三分之一”圆弧形的长铁块,底端锋利。我们家有“钱证”,所以“七月半”这一天,院里的邻居们总要来借用,或是直接让父亲帮忙打“钱纸”,父亲也愿意帮忙,一副“英雄大有用武之地”的表情。父亲跨坐在长条凳上,收获一句“老大哥"的称呼,开心接过对方拿来的草纸,一叠放在长凳面上,纸下再垫一块木板,以免钱证钉穿凳面。然后,再用两端系着细绳子的竹块按压住草纸,脚踩着绳子,固定好草纸,不让其滑动。这才开始打“钱纸”。

        打“钱纸”算不上技术活,先打一排圆弧朝下的证印,个数必须是单数,再打一排圆弧朝上的证印,且上下证印形成一个椭圆。看多了,觉得自己也会,便跃跃欲试,父亲也愿意让我试打。哈哈,终于可以亲自“造币”了!我很开心,决心比父亲干得更好。父亲干活粗糙,钱纸上打出的两条圆心相对的弧型“证印”,如同干仗的敌我阵营,楚汉分明,中间拉得很开,有的上下错位严重,难成一个“铜钱形”椭圆。

       我朝下打了一排“证印”,父亲微微点头,再向上打,要将朝向相对的“证印”合拢,却被父亲阻止“阴阳世界,规矩不同,不能追求圆满的东西……”至此愰然大悟。钱纸打好后,因证印将一叠钱纸钉得紧,还得将钱纸一张张揭开。

        家祭一般在堂屋进行,紧挨堂屋后壁有一个类似高脚衣柜、没有罩面的长方体神柜,柜里供着祖宗的牌位。父亲先要净手,然后点燃三注香插于柜内,再弯腰,同时双手放于胸前抱拳做揖行礼。如此三次礼毕,再转身去屋角,在一个大盆里用火柴点燃“纸钱”,一边口里念念有词“爹,娘…老爷,祖祖,高祖祖……今天过年了,你们先领钱。然后吃饭哦” 

       此时,堂屋里的大方桌上,已经摆上了母亲早做好的美食。我们兄弟姐妹不苟言笑,垂手肃立于桌旁,毕恭毕敬表示迎客。我知道,我们身体绝不能碰着桌凳,否则是极不礼貌,眼睛却早已望向桌上的美食,垂涎欲滴。什么“蛋圆子”,“扣肉”(烧白)、“敦子肉”、“粉蒸肉”、“稣肉”,若是丰年还能有炖的鸡肉,卤鸭肉。两大盘油条和包子,是必不可少的,再就是各样素菜,包括自家做的豆腐和米豆腐、凉粉,就连心心念念的“钵钵蛋”也做成了盐蛋,鸭蛋做成的皮蛋……满满的一大桌,最后是桌子边沿见缝插针地摆上碗筷、酒杯。碗里自然盛有少许白米饭,酒杯盛有少许白酒。 

       第一轮敬拜的,是内亲祖宗,该请的请完,然后就是第二轮宴席。我有点纳闷,那么多已故长辈怎么能坐一桌,不挤么?这时听得已在门外父亲口中念念有词,什么“他外公外婆,舅公舅婆,舅舅舅妈,姑姑姑爷……上桌吃饭啦,喝好,吃好!然后到这里来领钱,领了钱就回家去罢。”自然烧的纸钱也在门外阳台边。看来,真的内外有别。内亲祖宗吃好喝好,可留堂屋歇息,外亲长辈祖宗吃好喝好后,只能拿钱走人。 

       接待好祖宗,送走了客人,接下来才轮到我们吃饭。当然,碗里的饭,祖宗们吃过,我们是不能直接吃的,据说吃了会肚痛,得收集起来,留着下顿热了吃。我们早饿得不行,母亲和姐姐们盛好饭,我们就着桌上的菜开吃。

       吃了饭,我又赶紧约着小伙伴玩去了,因为大人嘱咐过,当天太阳落坡后,是万万不能出门的,人们常说“七月半,鬼乱窜”,傍晚阴气重,若碰上那些乱窜的厉鬼就麻烦大了,谁敢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。我童年时胆子小,自是把大人的话当真了。

标签: 童年 节日

  • blogger
分享本文至:
Powered by emlog 非经营性网站《蓝天的记忆》版权所有蜀ICP备2020028129号-1 site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