柏林洪河那些有趣的老地名

2020-11-9 蓝天 家谱寻根

     大竹县柏林洪河是宕渠田氏柏林田有金一支的祖居之地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伴着农村向城市化转移,加上自然减员,原住地的老人渐渐少了,那些有趣的老地名也可能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。为了家族传承,家谱寻根,有必要以网络资料的形式将它们记录下来。

      大竹地处四川盆地东部的平行岭谷区,地方俗称“三山两槽”丘陵地带,即华蓉山、明月山、铜锣山三山,呈东北向西南方向平行纵贯全境,三山之间成两槽,是较为宽阔的浅丘地带,少有平坝。西槽俗称山前,宽约18公里;东槽俗称山后,宽12公里左右。宕渠田氏柏林田有金一支的祖居之地,落坐在西槽北部的柏林镇(与渠县、达川交界),柏林田氏先祖前六世子坟地也主要集中在柏林洪河村的“田家湾”。

     田家湾离柏林镇约三里路程。绕清河而修建的清柏公路(清河至柏林段)到柏林镇约两里远处有一个叫“红花尔”的地方,清河自此曲折转东北方而去,这里的公路西侧,一条大致东西向的小河汇注入清河,这条小河应该就叫“洪河”,它串连起洪河村大半的村社。从前“红花尔”处有一条宽约一米的石板大道(现在已改修成水泥路),向西蜿蜒而行半里路左右,有一个弯曲的长条状小山丘,田家湾就依偎在山丘脚的平坝边上。田家湾背靠的这个山丘东头,不知什么原因,先祖取名“青龙嘴”。小时不知道龙是什么样子的,虽然好奇,也只能从一些印有龙的年画上感知,后来大人告诉我们,龙是蛇成了精。再后来有本家的一位中年大叔,有声有色地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,说的是上天本来定下“杨家天子,赵家将”,然而赵家的后人不服气,从一条大河中探得龙的位置,取了先祖的遗骨,潜入龙身边,想将自己先祖的遗骨塞入龙嘴,若成功便能改后人的天命,由臣转君。可是,龙始终不张嘴,自己无从下手。后来想了一办法,偷偷又挖来杨家先祖遗骨,再次潜入龙身边。每当他举杨家遗骨,龙便张嘴;举赵家遗骨,龙则闭嘴。这样让龙不停张嘴、闭嘴,张嘴,闭嘴,最后将杨家遗骨放前,赵家遗骨紧挨在后藏着,趁举杨家遗骨,龙张嘴之机,闪电般塞入赵家遗骨,终于成功,这才有了后来宋朝赵家当天子,杨家为将打天下的历史!至此,我对龙便有了一种敬畏之心。"青龙”也是龙,自然也就有水,不过并不是什么大江大河,绕青龙嘴而过的是一条宽约丈许的小溪,河水较浅,除涨洪水外,平时水深不过膝。有那么点龙戏浅滩的意思。这条小溪,其实是洪河下游的一条支流。 田家湾对面,是一个更扁更平缓的山丘叫做“张家扁”,张家扁向西行,地势渐高,与一座山梁相接,这座山梁叫“黄家梁”,梁上有一个以黄氏人姓为主的院落。这道山梁紧邻山崖,叫“黄家岩”(当地音译滑涧岩)。 这里的小山松柏葱郁,杂草野藤缠绕其间。崖下是一条宽阔的河沟,我们称“倒嵌沟”,河沟的河流是洪河的中段部分,是洪河上游流经“黄家岩”回流曲折再东下,这里河床渐渐变宽,河水清澈,鱼翔浅底。黄家岩被河流半围,山上树林与崖下河水涛声呼应,构成一幅山青水秀的美丽画面! 田家湾与张家扁两丘之间,夹着一个百亩多宽的平坝,平坝上是平整的良田,土壤肥沃,稻香四溢。平坝中间一条两丈多宽的小河也就是洪河相隔两岸,分属于洪河村的两个社,河的南岸至张家扁是洪河二社;河的北岸至田家湾丘陵腹地属于洪河四社。起自“红花尔”的那条石板路基本沿小河走向而筑,蜿蜒爬过黄家梁,与黄家岩岩口(当地人称小岩口)的煤矿公路相交。沿煤矿公路路基走向,是洪河上游,河水来源于附近山区地表水和流经矿区的地下水。 那条石板路经过黄家梁脚处,紧靠着洪河,路边河床几座光滑的椭圆形大石墩相连,半淹半露于水流中,此处河流曲折,形成少有的河水激荡,当地人称这个地方为"石龙嘴"。

      田家湾西头则是又一道向西延伸的山梁,叫“趟坡梁”,此梁自西向东地势缓和地逐渐抬高,山梁顶叫“老哇顶”(当地称“老鹰”为“老哇”),那里树林密布,传说是老鹰栖息地。在老哇顶能眺望不远处的大青山了。

     田家湾中间背靠的这道山梁腹地,大致梯田般层层向上,这里的地名叫得更有趣了,从西向东分别叫“白鹤嘴”(有一族谱上另叫“白虎嘴”)和“白鹤林”,想来“白鹤林”应该是白鹤栖息地,自然是块风水宝地,要不,柏林田氏前六世先祖大多也不会选择长眠于此。不过现在当地年轻人多不会知道这个地名了。一则因为这里的树林,早在文革时就被砍伐开荒,只剩下一排排光秃秃的坟地与夹杂其间、屁股大一块块的荒地。二则是从农村逐渐走向城市后,剩下的人家,已没几户了。白鹤林顶部有一个大堰塘,再往上则是起伏的山丘。此地被称为“团塞儿”,难道是解放前民团住地要塞?好像又沒听说过,或许是因那里的山丘团状似的,于是取名“团山”,这里是洪河村的五、六、七社。

     田家湾最兴旺的时候有三十来户、一百六七十口人。过去这里应该算是洪河村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了,因为这里很早就修有学堂,学校最初是颇有规模的四合院,南院住有本村两户人家。北面堂屋地势高出人许,是一连排的几间宽宽大大的教室,两厢有教室和宿舍。学校长期有六、七位老师授课,至少两名以上公办老师居住在此。院内有石板铺就的操场,学校东厢房隔壁还有一大操场,操场东头是村里的保管室。过去村里各种会议都在这些地方开过。 沿“红花尔”所在公路东侧至"二道拱桥"(地名)段与自此曲折流向东北的清河,围成一个近似半圆的平坝,坝内同样良田百亩,土地肥沃,且几个大院人家多为陈姓,故地名叫“陈家坝”,是洪河村第十二社,也是文革时村里的一个知青点。

     以上简述,不为别的,但愿能给后生们留下一些印象,也算是为以后寻根之人提供先祖的一些线索吧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更多内容详见“蓝天家谱”的“寻根看看

标签: 家谱 记忆 寻根

  • blogger
分享本文至:
Powered by emlog 非经营性网站《蓝天的记忆》版权所有蜀ICP备2020028129号-1 site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