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唯一的家族,为什么能富过17代?
源于网络
中国有句俗话,说的是“富不过三代”,即家族发展富裕走向是变化的,所谓三十年河东,四十年河西。然而,也有这样一富族,竟然富过17代。它就是上海的“贝家”。你知道是什么原因让贝家这一大家族经久不衰吗?
在上海的老弄堂里,提到“贝家房东”,懂行的老人都无不感叹:真正的大家族,长盛不衰!
据说是大明嘉靖年间,浙江兰溪的贝家,因为一场变故,举家迁徙到了江苏苏州。靠着行医、卖药慢慢立足,贝兰堂,就是贝家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家主。那时候贝家还只是城里一户普通人家,谁能想到,这样的起点,竟然能撑起一个横跨四个世纪、十七代传承的庞大家族。纵观其发迹历史,其家族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应该是重要原因。
贝家后人常告诫子孙:医者仁心,药不能乱开,账不能乱记,靠着“仁心”“实诚”这股子精气神,贝家逐渐积累起第一桶金。
十九世纪末,上海开埠,租界林立,贝家人看准时机,悄悄地把产业和家人分批搬到了上海。没有大张旗鼓,贝家人的作风一直这样低调而谨慎。据老辈人说,最早的贝家房产,是在外滩附近买下的几间小楼。一开始只是为了方便子孙读书、经商,没想到后来发展得越来越快,贝家的房产也越买越多。
上世纪50年代,贝家在上海的房产已经接近千幢,总面积16万多平方米。贝家房产分布广泛,从老西门、南市到虹口、静安,几乎上海每个城区都有贝家的地皮。据贝家家族会议的记录,贝家老人曾经说:“房子不是用来炫耀的,是给后人留下退路的。”后来的经历证明,贝家的发展思路是完全正确的。每次遇到动荡年代,贝家都选择“藏锋”,不贪多、不冒进,房产管理得井井有条,租约、账本记录,一丝不苟。
贝家的家风,几十年如一日地强调“谨慎”“低调”和“教育”,家规里有一条:“不许子孙赌博、挥霍、争权夺利。”贝家子弟从小就被送去最好的学堂,后人有考入苏州中学、复旦大学、同济大学的,也有几位留学欧美,进了哈佛、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。贝聿铭,是贝家最著名的后人,正是这样成长起来的。
贝家一直重视教育,家族后人遍布世界各地的名校,有建筑师、科学家、医生、律师,也有选择回国继承家业的年轻人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贝家第十五代后人,曾在上海老宅里开过一次家族聚会,几十号贝家子弟围坐在一张老桌子旁,家族长辈把账本、房契一一展示给大家看,反复叮嘱:“家里有多少房子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们能不能守住初心。”
贝家最厉害的地方不是“会投机”,而是“会守成”,他们懂得分散风险,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。除了房产,贝家还投资过实业、金融和教育,家族老人常说:“产业可以换,规矩不能丢。”到了2020年,贝家房产虽然早已不似鼎盛时期那么多,但依然保持着良好运营,年轻一代有的在海外深造,有的回国创业,甚至有人开办公益机构,帮助社区里的老人和孩子。每年春节,贝家人还会聚在上海的老宅,吃一顿热闹的团圆饭。
一个家族能“富过十七代”,没有跌宕起伏的豪门恩怨,不是靠机遇,而是靠代代人的坚守,每一代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,不忘初心,做着看似平凡却极其重要的选择。 是代代相传的规矩和初心,这才是真正的“富过十七代”的底气所在。
